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AI行业的竞争焦点已经由模型层逐渐转移至应用层面。然而,当前的模型厂商在应用领域的尝试仍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同质化与初步POC(概念验证)特征。
AI的进化:从模型到基础设施与应用
2023年,人工智能领域的一级市场投资总额高达224亿美元,这一数字已远超过去十年的总和。其中,超过三分之二的资金投向了基础设施和模型开发领域,这标志着AI的蓬勃发展正在由模型层的竞争,逐步扩展至基础设施层与应用层的全面布局。
基础设施层涉及的是那些能够显著提升模型训练与推理效率、降低成本、提高能效的AI计算技术,如适配AGI的芯片研发。而应用层则涵盖了从提升生产力效率的工具,到端侧AI、机器人、汽车等多元化的垂直领域。
AI模型的商业化探索
在今年的各大展览和会议上,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底层的AI芯片公司、中间层企业,还是模型层及产业落地层的企业,都将“实际应用价值”作为展示的核心。这显示了AI模型在商业化落地方面的积极探索。
例如,阿里巴巴推出的“通义十二时辰”系列,全面展示了通义大模型在多个场景下的实际应用;科大讯飞不仅展示了其大模型的新版本,还特别介绍了在医学场景中的应用;而商汤科技则发布了多模态交互大模型,通过产品化的方式进行了对外展示。
机器人的新篇章
今年的WAIC上,智能机器人成为了另一大亮点。从特斯拉的擎天柱机器人,到岩山科技实现与人实时语音交流的机器人,再到各类专注于B端应用的机器人,这些创新展现了机器人技术的广泛应用前景。
其中,人形机器人尤为引人注目。特斯拉的Optimus二代人形机器人在AI大模型的赋能下,展示了更强的身体控制能力和手部精细操作能力,预示着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生产将不再遥远。
大厂与独角兽的市场策略
在AIGC时代,大厂和独角兽企业各自展现出了不同的市场策略。传统互联网大厂倾向于以To B业务为主,而独角兽企业则更积极地开拓To C市场。
大厂凭借其在To B领域的客户资源优势,通过自研AIGC模型和技术,构建相应的AIGC应用,为行业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而独角兽企业则直接面向To C市场,通过创新的产品和服务吸引用户。
AI产品的未来
当前,AI厂商在应用探索上虽然呈现出全面铺开、追求多元化的态势,但许多厂商尚未找到适合自身且经过验证的产品路线。预计未来一年,AI产品的市场化验证将成为众多厂商的主要战略方向,同时市场上的AI产品数量将持续快速增长。
在这一进程中,用户的参与和共创将变得尤为重要。通过用户的反馈和需求,AI产品将不断迭代优化,最终实现与用户的深度互动和共创。这将推动AI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并为我们带来更加智能、便捷的生活体验。